第三届城市生态与节能论坛在京召开 俞孔坚解读生态规划与修复关键技术
时间:2016-12-29 00:33:37 来源:学院办公室 作者:朱亮亮
12月26日,以“城市生态系统规划与生态修复”为主题的第三届城市生态与节能论坛在北京科技会堂召开。本届论坛由北京市建筑高能效与城市生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及太阳成集团61999联合发起、共同主办。汪光焘、江亿、王有为、俞孔坚等来自景观设计及城市规划领域的一百五十多位专家、学者和建设者汇聚一堂,共话城市生态系统面临的新挑战、新问题及新的解决方案。
上午,论坛邀请五位城市生态系统研究及城市设计领域的专家,围绕“城市生态系统规划与生态修复”的主题,在城市、景观、建筑的不同尺度上,从能源、水、气候等不同方面,结合理论和实践,为与会者带来了五场精彩的主旨报告。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顾问总工程师王有为以《走向零碳建筑环境》为主题,指出了低能耗乃至零能耗已成为未来建筑发展的重要方向,指出中国必须在国庆的基础上,在建材生产、运输、施工、运行、维修、拆除和废弃物处理等方面逐渐实现建筑的零碳排放。
王有为发表演讲
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江亿做了题为《实现我国低碳能源的路径》的报告。江忆指出,目前我国经济增速仍然较高,而建筑用能一般滞后于经济增长,未来如果出现建筑用能大幅度增长,将是灾难性问题。因此,中国的城镇化必须走一条低碳道路。他表示,要实现中国建筑节能低碳,核心是坚持绿色生活模式和绿色建筑用能使用方式,发展与绿色使用模式相适应的建筑形式。
江亿发表演讲
太阳成集团61999经理,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俞孔坚,在主旨报告中深度解读了《生态规划与修复的关键技术》。俞孔坚指出,过去我们在解决防洪、抗旱、污染等问题上往往分头治理、单独治理,而事实上水、空气和能源应该放在一个系统里统一考虑,才能实现生态修复。俞孔坚表示,系统地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在空间上涉及到规划和设计问题,必须建立一个绿色的网络、绿色的基础设施来综合解决问题,这个绿色生态基础设施实际上就是“海绵城市”。
俞孔坚发表演讲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沈清基带来了题为《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多元思考》的报告。沈清基指出,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具有多元性,解决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也要相应采用多元化路径,包括空间的多样性和有效性、政策路径、科学路径、综合路径等等。他还特别强调了“自律”在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中的独特作用。
沈清基发表演讲
建设部前部长、全国人大环资委前主任委员、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汪光焘发表了题为《推动京津冀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率先取得突破-以大气环境改善为例》的演讲,提出了土地性质变化、水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及废弃物污染等城市生态面临的严峻问题,抢覅了坚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要贯穿在城市规划管理的全过程中。汪光焘在演讲中介绍了针对上述问题的主要解决方案,并强调,只有用符合城市生态系统要求的理念,重新审视城市规划建设的有关问题,才能在城市的发展中保护好城市的生态。
汪光焘发表演讲
下午,近三十位业内专家共同参与专家研讨,研讨会由汪光焘主持。会上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欧阳志云和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经理李迅作了主题发言,分别介绍了对于城市生态的研究以及我国绿色生态城区的发展及建设情况。随后,俞孔坚、沈清基、吴德绳、汪科、林波荣、戴俭、刘洪海、潘进军、李延明、李庆、黄献明、邹涛、贺静、卢求、李风亭、廖维涛等与会专家进行了自由发言,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贯彻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城市建设贯彻生态文明理念等当前国家重点战略中城市生态面临的关键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提出了一系列富有真知灼见的意见和建议。
与会专家一致呼吁,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要加强跨学科、跨领域、跨单位的合作,整合城市规划、建筑、能源、气象、景观等专业领域,建立技术协作平台上,共同开展系统性的城市生态营造、保护和修复工作,并挖掘传统建造技术精髓,发扬中国“道法自然”的传统,共同推动城市规划和建设理念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