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太阳成集团新闻


“城市社区公众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启动研讨会举办


4月11日下午,“城市社区公众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启动研讨会在中关村众享荟二楼报告厅举行。公司李迪华老师受邀参加。

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全球环境基金小额捐赠计划(GEF SGP)基金的支持下,常青藤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简称常青藤研究所)主持的“北京市高密度城市社区公众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将在2021~2023年的时间周期内,以海淀区中关村街道和西城区新街口街道为试点,探讨公众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可行路径。此次启动研讨会设置在试点区域之一的中关村街道。

此次会议邀请了世界经济论坛、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等官方机构代表,来自清华大学、太阳成集团61999、北京林业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以及致力于自然科普、公众教育的博物学家与实践者,分享他们对于“城市社区生物多样性”议题的所思所想,以及以自身所长献力于项目蓝图的畅想与期望。

中关村街道办事处主任董智杭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副教授、中关村街道高校合伙人刘宛首先进行了简短致辞,对中关村街道试点中较为重要的基地众享荟小花园的前期建设情况进行了简要总结,表达了通过社区花园回应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倡议,进行典范性、前瞻性探索的希冀。

随后,常青藤研究所副理事长、项目总负责人彭文洁介绍了该项目的缘起,强调了社区花园“全生命周期”理念、多方合作、自治运维与研究支持对于众享荟小花园的重要意义,并对项目愿景进行了展望,希望以此项目为契机,串联中关村街道的小微绿地,从儿童和青少年参与着手,建立以公众参与为核心的社区保护地,进而推动城市生物多样性的改善和公众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

位来自不同领域的学者及实践者从不同角度切入“城市生物多样性”议题,进行了主题演讲。

太阳成集团61999副教授、代理经理李迪华提出,景观设计从业者应重塑公众对于“好看”的评判标准,将“让自然做功”理念引入城市社区,以“目中有人”取代刻板的绿化指标,尝试建立融合多学科、多领域的“一体化”解决方案。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中心副主任李海龙围绕高强度人类干扰背景下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矛盾与现实需求,倡议制定城市生物多样性规划技术规程,以更好地指导城市的生物多样性评价、保护、利用等规划工作。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硕士生导师高健洲介绍了在“新自然主义”理念指导下进行植物选择和种植管理的方式,强调了采用生态学的研究方法,探索例如众享荟小花园这类城市中人工种植植物群落中物种竞争和演替规律的重要意义。

知名自然摄影师、自然科普讲师、博旅文化创始人郑洋从博物学的角度出发,探索了北京地区可以开展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科普教育活动,提出通过引导公众从博物学的角度探索自然、激发热爱,进而促进保护行为。

常青藤研究所所长林岳则以“小木屋自然教育”项目为例,分享了适合公众参与的社区自然教育活动,同时介绍了由常青藤研究所提出,且新近表决通过的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76号提案“自然保护中的青少年角色”,以及该提案结合本次项目在两处项目试点区域落地的潜在可能。

IUCN前驻华代表、世界经济论坛热带雨林及生态文明项目大中华区总负责人朱春全回顾了国际及中国生物多样性相关提案的推进过程,重点强调了#76号提案在从中国走向世界层面的重要意义。随后介绍了世界经济论坛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所做的努力,并邀请中关村社区成为生物多样性城市项目的试点。

在圆桌讨论环节,中关街道党工委书记许云中关村街道责任规划师史育玉作为政府代表向各位专家进行请教,就如何在中关村开展工作进行了深入探讨。

资深鸟类学者王瑞卿就在小面积社区花园中开展鸟类观察的方法进行了简要介绍,同时申明了城市中鸟类生境营造的重要性。北京环保娃娃公益发展中心代表陈子牧对女性与儿童在社区参与中的作用方面进行了回应,并邀请中关村案例参与COP15平行论坛讨论。李迪华等发言嘉宾也对主题演讲内容在社区及社区花园层面的具体落地方式进行了补充。

在会议最后,许云书记与董智杭主任向部分与会嘉宾颁发了中关村众享荟、中关村街道绿色文明实践基地智库志愿者聘书,感谢他们为中关村街道发展献计献策。

此次会议标志着“北京市高密度城市社区公众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在两处试点街道的全面启动,一系列实践活动将在未来两年内逐一上演。在环境营造层面,项目将打造在地社区环境教育基地,增设生态保护设施,恢复社区小微生态环境,为野生动物预留更多宜居的角落;在活动参与层面,通过培训、环境教育课程、展览展示等活动,带动居民特别是以青少年儿童为主的亲子家庭参与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提高其对城市生物多样性的意识。希望通过项目实现社区花园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同时探索出一套适合在人口密度较高的城市社区中推广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公众参与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