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太阳成集团新闻


李迪华:达成“碳中和城市”,全民如何参与

讲者:李迪华 整理:冯婧


2017,我带领研究生在浙江温州规划了第一个无车城市。因为领导调动,这个项目没有实施。我认为,我们对于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理解还不够全面。目前传递的信息主要是希望通过碳汇途径解决来双碳问题,以企业、金融和商业化手段为主,这不一定全面。

人类面临的严峻问题是:经济增长和人类的福祉改善是以牺牲整个地球生物圈的健康,并可能使它陷入不确定的危机为代价的。同时我们也清楚,太多变化正在周边发生,如果不采取行动,会面临着何种危机。比如员工去广东阳江沿海调研,渔民说以前好端端的滨海养殖场,这几年总是被海水冲垮。很明显这是海平面上升造成的,告诉他们也未必会信。

201910月,我参加了C40哥本哈根大会。杭州市获得了C40可持续发展奖,这是一个很高的荣誉。代表杭州市领奖的领导没有像其他获奖城市一样,详细讲解所施行的具有开拓性的事情。杭州市从2008年开始推进公共自行车的使用,2014年建成了沿水系的非机动车绿道网络,在全球城市二氧化碳减排工作中具有引领性。


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下城市应对气候变化机遇与挑战论坛上,李迪华发言。摄影:林加表


我们需要思考清楚一个问题,碳达峰和碳中和是否只是企业的事情,是否只是自上而下的事情,是否只需要通过宏观政策指导企业参与就可以达到目的。个人认为,答案应该是否定的。碳达峰和碳中和需要所有人都采取真实的行动参与进来。人类曾经只用不到20多年时间成功修复好了地球臭氧洞。全球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奇迹能不能再一次出现?个人认为,奇迹绝对不可能再度出现。

为了厘清这些难题,有必要一起重新理解全球气候变暖到底是什么?它本质上仍然是环境问题,是地球上所有的环境要素(生态要素)遭到破坏,它们之间的联系发生了紊乱。环境问题的本质是什么?是无数由人主导的细小的恶累计而成的大恶。如果我们不从源头上去思考如何减少这些细小的恶,那么碳排放是不可能有实质性减少的。如果我们不去讨论生活方式的问题,不去讨论生产方式的问题,不去讨论生产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关系问题,我认为不太可能实现碳中和目标。

如何让全民参与碳中和的达成?我列举了十个战略。

战略1 降低直至杜绝非必要的不可再生物质资源消费

这是我们家用过的三种苍蝇拍子,大家看看哪一种才是真正低碳的呢?上面一种是我母亲从湖南老家带到北京的,毫无疑问的零碳苍蝇拍子。制作塑料拍子需要消耗石油原料。最下面这种苍蝇拍子,貌似干净卫生,但它不仅消耗了大量塑料,还消耗额外能源。我经常认为,这种高科技对人类百害而无一益。追求双碳目标首当其冲要做的就是减少不可再生物质资源的使用,尤其包括减少塑料制品的消费等。

战略2 推进食品结构改变和食品本地化

中国城市有一个非常值得质疑的政策:追求城市的高绿地率,在城市周围建城市森林绿化隔离带。这样的做法,把城市食品生产推向看不见的远方,是违反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原则的。2004年在一个国际会议上,听到一个澳大利亚的教授嘲笑欧洲人。北欧人喜欢吃南欧产的纤维素含量高的小土豆,南欧人喜欢吃北欧人生产的淀粉含量高的大土豆。同样是土豆,为了满足人的食物偏好要运输两次2012年我去瑞典讲学,隆德大学同事告诉我,现在已经很少吃南欧产的土豆了。为了可持续发展,大家宁愿牺牲自己食品的偏好。这就是食品生产与消费会怎样贡献二氧化碳的减排。

战略3 “够住租房作为居住新理念

近年出差去一些小城市,发现他们住的房子都特别大,好多是两个人住150平米。我说,你们谁来打扫?我一直在倡导租房住,尤其是北京、上海这种城市,年轻人如果没有父母的支持,基本上不可能买得起房子。更加关键的问题是,一旦你买了房子,你就会把自己的生活和工作选择固化在那个房子周围,从此想过便捷的低碳生活几乎是不可能的。成人的工作地选择需要考虑每天的通勤时间问题,孩子需要考虑与学校的距离问题。对于可持续发展来说,没有自己的房子,租房住可能是最低碳和可持续的,因为一直有机会选择职住距离最短的地方生活,不用每天把大量时间浪费在路上,这对于年轻人来说太重要了。

战略4 将缩短职住距离作为城市规划与管理目标


我特别喜欢这张英国的数据图。从2001年到2017年,城市人口增加了20%,但机动车的出行量减少了17%,自行车的使用量增加了120%,所有的公共交通都在增加。这种改变过去五十年中在几乎所有欧洲城市中一直发生着。一位叫比特利的美国记者在他的专著《绿色城市主义——欧洲城市的经验》记录了这一进程,并号召美国城市规划师向欧洲城市学习。

战略5 建设免私家车交通的紧促城市

但是,英国人认为这仍然不够。他们仍在追求实现第5个战略——努力建设免私家车交通的紧凑城市。英国人在2018年提出,要把牛津大街变成一个步行文化商业街,禁止机动车通行,整个城市都应该是为行人、自行车骑行者和公共交通所准备的。

大家是否意识到这样一个事实:每个人只要愿意走路,就在可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只要愿意出门走路,就会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只要我们建设能够支持人愿意走路和走出自己家门的城市,我们就是在推动碳达峰和碳中和。为什么不规划和建设这样的城市呢?

战略6 基于人生活的健康舒适便利,统筹城市中的自然

我们的文化中有道法自然,但我们很少理解到底什么是自然,什么是人与自然的健康关系。我们一直在追求高绿地率城市,30%的绿地率是相关规范的底线。但是,大家是否留意到,我们身边因为绿地的不当规划与建设,城市街道到处被绿地隔离,步行、非机动车交通的使用非常不便利;街道公共空间逼仄,街道生活匮乏;绿地阻隔视野,造成感官上的不安全感。这样的街道,不利于人行与生活,亟待观念革新。此外,高绿地率还是城市臭氧的帮凶之一,植物过敏在各地城市越来越高发,都需要我们反思和做出改变。

战略7 城市土壤作为碳库和减碳的载体

城市中被忽视最深的因素应该是土壤。我们每年总是想方设法把绿地翻建一遍,但是绿地每翻一次,就意味着土壤中腐殖质的降解,就意味着土壤中二氧化碳的释放。为什么不能够像自然一样管理城市土壤呢?或者让城市土壤像自然的土壤一样,重新赋予它们生物净生产力和物质循环过程呢?城市土壤可以固定更多的二氧化碳,都是可以努力去尝试做的。

战略8 “自给自足作为一种新的生活理念

自给自足本来是中国农耕文化的一个象征。一种存在了数千年的文化形态,但是不知道为什么今天很多心目中成了一种落后的象征。中国是一个巨大的地理差异、生物气侯和人文发展不均衡的国家。很多地方并不适合加入商品生产的大潮中。丘陵和山地地区,尤其中西部的山区小城市、小村镇和分散的自然村,最具可持续性的生活方式可能就是自给自足。通过城镇化和市场化途径转移部分人口,在实现基础教育和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条件上,构建不同尺度的居民自给自足生产与生活方式对双碳目标应该有特别现实的意义。

战略9 “碳行为信用(环境责任)作为个人道德准则

当下,我们生活在一个泛道德的社会里,我们特别容易用高道德准则去要求别人,而不需要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是错误的。现代意义的道德是要求自己,而不是要求别人。当我们要求别人时,首先自己要先做到。如果每个人都把对环境的责任,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我相信所有人都会成为对地球友好的公民,社会会成为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的良善社会。

战略10 把促进人和人之间平等与信任关系作为减碳策略

大家肯定疑惑,人跟人之间的关系怎么跟碳减排有关系?当然有关系。碳减排需要你愿意走出家门,需要你选择步行,需要你选择户外活动,需要你选择公共交通,这些都是以人和人之间的友好关系作为前提的。只要城市安全和人们放心,我们就不需要每天送孩子上学,这就是在减少碳排放。为什么不去努力建设这样的社会呢?

小结

这十个战略都能够实实在在地支持减少碳排放。如果每个人都这样去做,我们的行为就会形成一种规模巨大的减碳新经济。拥有这样的新经济,就不必过分依赖企业减排或高科技减排,因为企业减排或高科技减排存在巨大不确定性。我想借此机会向每个关心地球和人类命运的人发出呼吁:确信自己每天的生活方式和行为,都在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和达成碳中和做贡献。

(本文根据714日浙江杭州召开的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下城市应对气候变化机遇与挑战圆桌会议整理而成。)


编辑:朱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