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团队队伍


   

李迪华 Dihua LI

时间:2010-11-16 16:12:03 来源: 作者:


Dihua LI

副教授

李迪华,男,中国生态学会城市生态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生态建设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生态学会城市生态专业委员会委员、秘书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生态建设专业委员会委员(2007年7月~2010年6月),北京市土壤学会理事(2008年~2011年),北京园林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秘书(2002年9月至今),《现代园林》编委,《景观设计学》副主编。

一、研究方向

城市生态学研究,生态学在城市研究和规划设计中的实际应用

二、著作成就

2.1 专著目录

李迪华,路露,韩西丽,孟彤.徒步阅读世界景观与设计——“世界建筑、城市与景观”课程教学案例之二[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李迪华,韩西丽,孟彤.徒步阅读世界景观与设计——“世界建筑、城市与景观”课程教学案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李津逵,李迪华.对土地与社会的观察与思考——景观社会学教学案例之二[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李津逵,李迪华.对土地与社会的观察与思考——景观社会学教学案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地震后和谐生态家园重建工作手册[M].太阳成集团61999出版社,2008.(策划和主要撰稿与通稿人,联系作者)
俞孔坚,李迪华,刘海龙.“反规划”途径[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俞孔坚,李迪华.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2003.
俞孔坚,李迪华.城市景观之路——与市长们交流[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俞孔坚,Davorin Gazvoda,李迪华.多解规划——北京大环案例[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2 学术论文

俞孔坚,奚雪松,李迪华,李海龙,刘柯.中国国家线性文化遗产网络构建[J].人文地理,2009,(3).
俞孔坚,乔青,李迪华,袁弘,王思思.基于景观安全格局分析的生态用地研究——以北京市东三乡为例[J].应用生态学报,2009,(8).
韩西丽,李迪华.城市残存近自然生境研究进展[J].自然资源学报,2009,(4).
俞孔坚,乔青,袁弘,闫斌,李迪华,刘柯.科学发展观下的土地利用规划方法——北京市东三乡之“反规划”案例[J].中国土地科学,2009,(3).
唐会然,李迪华.城市历史性空间“再设计”途径研究——以巴黎皇家广场为例[J].新建筑,2009,(2).
俞孔坚,王思思,李迪华,李春波.北京市生态安全格局及城市增长预景[J].生态学报,2009,(3).
俞孔坚,李海龙,李迪华,乔青,奚雪松.国土尺度生态安全格局[J].生态学报,2009,(10).
李迪华,袁弘,王鑫.对我国土地利用调查体系的思考及建议[J].资源与产业,2009,(4).
俞孔坚,李迪华,李伟.京杭大运河的完全价值观[J].地理科学进展,2008,(2).
俞孔坚,李博,李迪华.自然与文化遗产区域保护的生态基础设施途径——以福建武夷山为例[J].城市规划,2008,(10).
俞孔坚,熊亮,李青,刘文晋,李迪华.震后农村居民安置模式研究——以四川卧龙特别行政区居民安置为例[J].新建筑,2008,(4).
韩西丽,俞孔坚,李迪华,王思思. 基塘-城市景观安全格局构建研究——以佛山市顺德区马岗片区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5).
俞孔坚,李海龙,李迪华.“反规划”与生态基础设施:城市化过程中对自然系统的精明保护(英文)[J].自然资源学报,2008,(6).
欧阳志云,徐卫华,王学志,王文杰,董仁才,郑华,李迪华,李智琦,张宏锋,庄长伟.汶川大地震对生态系统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8,(12).
袁弘,汤敏,刘琰,李迪华.地震灾害挑战我国农村土地政策[J].新建筑,2008,(4).
俞孔坚,李迪华,韩西丽,裴丹.网络化和拼贴:拯救乡土村落生命之顺德马岗案例[J].城市环境设计,2007,(2).
裴丹,李迪华,俞孔坚.城市边缘区农村城市化和谐发展的模式研究——以佛山市顺德区马岗片区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06,(3).
周菁,李迪华,张蕾.菏泽市游憩网络的构建——探索整合各类游憩资源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途径[J].中国园林,2006,(8).
刘海龙,李迪华,黄刚.峡谷区域水电开发景观影响评价——以怒江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06,(5).
俞孔坚,李迪华,韩西丽,栾博.新农村建设规划与城市扩张的景观安全格局途径——以马岗村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06,(5).
Kongjian Yu, Dihua Li, Nuyu Li. The Evolution of Greenways in China[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06,76: Pages 223-239.
欧阳志云,王如松,李伟峰,Juergen Paulussen,李迪华,肖燚,王效科.北京市环城绿化隔离带生态规划[J].生态学报,2005,(5).
俞孔坚,黄刚,李迪华,刘海龙.景观网络的构建与组织——石花洞风景名胜区景观生态规划探讨[J].城市规划学刊,2005,(3).
俞孔坚,李迪华,韩西丽.论“反规划”[J].城市规划,2005,(9).
刘海龙,李迪华,韩西丽.生态基础设施概念及其研究进展综述[J].城市规划,2005,(9).
俞孔坚,李迪华,刘海龙,程进.基于生态基础设施的城市空间发展格局——“反规划”之台州案例[J].城市规划,2005,(9).
朱强,李迪华,方琬丽.基于生态基础设施的格网城市模式——台州市永宁江中心段城市设计[J].城市规划,2005,(9).
朱强,俞孔坚,李迪华.景观规划中的生态廊道宽度[J].生态学报,2005,(9).
李伟,俞孔坚,李迪华.遗产廊道与大运河整体保护的理论框架[J].城市问题,2004,(1).
俞孔坚,周年兴,李迪华.不确定目标的多解规划研究——以北京大环文化产业园的预景规划为例[J].城市规划,2004,(3).
欧阳志云,李伟峰,Juergen Paulussen,王如松,李迪华.大城市绿化控制带的结构与生态功能[J].城市规划,2004,(4) .
周年兴,俞孔坚,李迪华.信息时代城市功能及其空间结构的变迁[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2).
俞孔坚,李迪华,李伟.论大运河区域生态基础设施战略和实施途径[J].地理科学进展,2004,(1).
俞孔坚,李迪华.《景观设计: 专业学科与教育》导读[J].中国园林,2004,(5).
陈昌笃,李迪华.湖南省武陵源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完整性[J].生态学报,2003,(11).
李迪华,岳升阳.不要给历史留下遗憾——谈北京五环路西北段建设对环境的影响[J].北京规划建设,2002,(2).
李迪华 ,Davorin Gazvoda ,韩晓晔.奥林匹克公园之荷花:将城市、生态和人的活动整合在一起的景观设计[J].中国园林,2002,(5).
李迪华,岳升阳.不要给历史留下遗憾——谈北京五环路西北段建设对环境的影响[J].北京规划建设,2002,(2).
俞孔坚,张东,李向华,吴本,胡丽娟,高英,赵永侨,陶相勇,李迪华,孟亚凡.生命细胞、景观格局与创新网络——中关村生命科学园规划[J].城市规划,2001,(5).
俞孔坚,李迪华,段铁武.敏感地段的景观安全格局设计及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以北京香山滑雪场为例[J].中国园林,2001,(1).
俞孔坚,李迪华,孟亚凡.湿地及其在高科技园区中的营造[J].中国园林,2001,(2).
俞孔坚,李迪华,吉庆萍.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概念与原理[J].中国园林,2001,(6).
李迪华,范闻捷.北京城市离退休居民与城市公园绿地关系[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1,(3).
李迪华.土壤描述标准化和定量化的实践[J].太阳成集团61999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6).
李迪华,俞孔坚,武弘麟,王忠平.城市形象与城市特色的灵魂──一份来自三峡移民新城规划建设调查的启示[J].中国园林,2000,(2).
俞孔坚,段铁武,李迪华,彭晋福.景观可达性作为衡量城市绿地系统功能指标的评价方法与案例[J].城市规划,1999,(8).
俞孔坚,叶正,李迪华,段铁武.论城市景观生态过程与格局的连续性——以中山市为例[J].城市规划,1998,(4).
俞孔坚,李迪华,段铁武.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景观规划途径[J].生物多样性,1998,(3).

三、参与项目

2009年~2010年—北京市浅山区生态保护战略规划研究
2009年~2010年—二连浩特市人居城市建设规划研究
2008年~2010年—四川省卧龙国家自然保护区地震后重建规划
2007年~2008年—北京市城乡用地标准研究
2007年—杭州市城市河流景观规划研究
2007年—中国国土生态安全规划研究
2007年—汶川大地震震区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影响快速评估
2006年—山东省威海市城市风貌研究
2006年—北京市城市生态安全格局规划研究
2005年~2006年—土地生态设计标准研究
2005年~2006年—地震灾区生态恢复重建技术与生态恢复重建技术规程集成
2004年~2007年—中国京杭大运河整台保护研究
2003年~2005年—浙江省台州市城市城市生态基础设施规划研究
2003年~2004年—北京石花洞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研究
2002年~2005年—浙江省南麂列岛国家海洋自然保护区保护与利用协调发展规划研究
2002年~2004年—北京城市可持续社区建设模式和指标体系研究
2002年~2003年—网络时代的中国城市空间格局研究
2001年~2008年—北京市可持续发展示范村(镇)研究
2001年~2002年—湖南省武陵源风景名胜区规划研究
2001年—云南省红河州旅游生态保护研究
1999年~2001年—可持续城市水系绿色通道设计的景观生态学途径
1999年~2000年—北京市“十五”期间城市绿化生态环境研究
1998年~2000年—经济快速增长地区城乡规划中的安全格局理论与案例
1995年~1998年—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

 

Dihua LI

 

Associate professor of 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vice dean of Graduate School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Peking University.

He has a multiplied backgrounds of academy  on urban ecology and landscape planning practice, member of Academic Commission of Urban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Chinese Society of City Planning. Immediately after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he organized a group of people to publishing a book,Manual of post-quake reconstruction for a harmonious ecological home, which is a part of major contribution from Peking University during that time! He took charge of Post-quake Reconstruction Planning of Wolong National Natural Reserve. He is on chief of some innovative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and Land Use Planning Projects in Beijing, Shenzhen and Shunde (Guangzhou), Inner-Mongolia and Wuhan, Hangzhou and Taizhou (Zhejiang).

His publications are focusing on ecological urban studies and landscape researches.